“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支撐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部署。三項工程既是培訓工程也是就業工程,更是民生工程。“粵菜師傅”重在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解決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健康中國和文化強國等國家戰略,目標是“讓世界愛上廣東味”;“廣東技工”重在解決技能人才不足問題,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是“讓廣東技工與廣東制造共同成長”;“南粵家政”重在解決城市“一老一小”需求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標是“讓南粵家政成為人民群眾最放心的家政”。樂昌市堅決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我們也發現,在推進三項工程的過程中也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情況和新挑戰。為全面了解我市三項工程工作開展情況,落實各級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局將“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列入本局重點謀劃的重大項目,并成立專題調研組,深入各行業部門和鄉鎮街道,結合市人大市政協專題視察活動,對我市三項工程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三項工程工作開展情況
(一)三項工程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為統籌推進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我市成立了以常務副市長為組長、 相關副市長為副組長的市三項工程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市人社局。自2021年起三項工程連續三年被我市列入十項民生實事及市政府重點工作,2021年還列入我市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我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意識、強大的統籌協調力度、有力的本級財政支持,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充分發揮我市三項工程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將工作任務分解到行業部門及各鎮街道,加強督導并召開全市三項工程推進會進行統籌推進。
(二)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夯實完善。組織樂昌市餐旅烹飪協會申報成為韶關市“粵菜師傅”工程大師工作室,陳錦洪大師工作室成為2023年韶關唯一入選我省12個“粵菜師傅”社會化學徒制創新服務模式試點的基地;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樂昌校區)獲得面向社會開展車工、電工、電子商務師等九個工種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我市三家企業獲得企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資質;韶關市匠守職業培訓學校申報成為“南粵家政”工程就業培訓基地,并成功增加粵菜師傅、電子商務師等專業,及申報色彩搭配師、粵菜師傅等多個工種的定點考場,均實現了我市零的突破。組織碧桂園物業、樂昌市匠心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建設成為省級“南粵家政”基層服務示范站。
(三)職業技能培訓大力開展。全市通過送教下鄉等多種途徑開展“粵菜師傅”技能培訓,35場共計1858人次;大規模開展適崗培訓共4920人次,深入實施校企合作,組織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韶關市技師學院和企業233名職工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依托我市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家政服務類培訓3711人次。全市累計發放技能提升補貼13564人次,共計金額1468萬元。同時堅持以賽選才,我市2019年以來共舉辦五屆樂昌市“粵菜師傅”技能工匠競賽、兩屆“南粵家政”技能大賽和一屆“廣東技工”技能大賽,共有595名選手參加,同時組織參加韶關市各類技能工匠大賽中獲得4金3銀2銅54優的優秀成績,樂昌市人社局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榮譽稱號。據統計,全市現有獲證技能人才4068人,其中初、中、高級技能人才分別為2887人(70.97%)、705人(17.33%)、476人(11.7%)。
(四)樂昌本地特色推廣宣傳。在實施“粵菜師傅”工程以來,樂昌市共7道菜和2個點心入選廣東省“粵菜師傅”教材;14人被認定為省星級“粵菜師傅”,其中五星級名廚2人;樂昌市特色菜白辣椒炒魚干獲得韶關市十大名菜稱號,北鄉馬蹄烙等4道小吃獲得韶關市風味名點稱號,馬蹄肉丸和梅花酸姜炒大腸均榮獲韶關市名菜、廣東省名菜榮譽稱號;和村新又好農場被評為韶關市“粵菜師傅”工程美食景點稱號,樂昌獲評韶關市“粵菜師傅”名店1個、美食景點1個、首批“韶州客家菜”特色店5家,為我市粵菜師傅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為打造南粵家政品牌,我市推薦10人獲得“韶關保姆”稱號, 推薦2人獲得“丹霞月嫂”稱號,15人獲評韶關星級家政服務人員,2家企業獲評為“南粵家政”星級服務企業。
二、三項工程工作開展存在問題
(一)群眾參加培訓積極性有待提高。我市線下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及技能評價活動因新政策中的項目制遴選等工作尚未落實,學校在招生時需要先收培訓費用,獲證后再由學員個人申請培訓補貼,相比之前的免費培訓,群眾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下降。
(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有待推廣。目前我市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的企業僅3家,企業考慮到會影響正常生產經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社會、企業、勞動者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概念認識不夠,以及相關的政策不了解,宣傳推廣的深度、廣度需進一步加強。依托三項工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夠,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創新、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社會氛圍不濃。
(三)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有待優化。提升高技能人才占比是省市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目標任務,近幾年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都將新增高級工人數列入其中,并納入各級人社工作考核當中,我市由于大型企業較少,規模培養高技能人才難度較大。據統計,我市高級工占技能人才比例為11.7%,高級工占比距離省目標35%差距較大。
(四)就業對接幫扶有待深化。目前我市實施三項工程工作主要集中在技能培訓上,沒有將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緊密結合起來,培訓后學員的就業創業能力水平提升未能充分體現,就業創業跟蹤服務不到位。
三、深入推進三項工程工作建議
(一)宣傳落實技能提升培訓補貼政策。建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以及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以及“三送”服務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技能提升培訓補貼政策和“韶州工匠計劃”補貼政策,調動企業與勞動者參與技能提升的積極性。繼續深入企業積極推廣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講解好員工技能提升對企業產值帶來的益處,打消企業顧慮。進一步推廣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韶州工匠”補貼激勵政策,為著力引進和留住適應我市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要求的技能人才。同時選樹一批優秀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就業創業典型,發揮技能工匠、就業模范、創業成功者的示范帶動作用,以“小切口”實現“大變化”,將三項工程打造成為影響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
(二)落實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為充分發揮市場在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方面的主體作用,結合新的補貼政策,引導規上企業積極參加自主認定,方便為我市企業技能人才開展評價認定。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爭取在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樂昌本校區設立面向社會的認定考場,推動我市培訓機構、企業與有資質的社會認定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我市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平臺的完善,方便我市進行社會認定。充分依托樂昌市職中及韶關市內有資質的社會評價組織機構,組織我市轄區內的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高我市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占比。
(三)夯實完善培訓平臺和考場。支持和引導我市高技能人才和符合條件的企業協會申請成立我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培訓方式方法,爭取韶關補貼資金予以支持,培養更多專業的高技能人才。鼓勵我市具備條件的學校和機構拓寬培訓工種和范圍,設立更多的等級認定考場。動員符合條件的規上企業積極申報企業自主認定資質,為我市培養多種類的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四)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為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加大《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的推廣,推動企業建立多職級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不斷建立健全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體系,大力提高技能人才職業榮譽感和經濟待遇,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不斷發展壯大技能人才隊伍,為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提供重要人才支撐。
(五)發揮三項工程就業緩沖器作用。我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要廣泛收集本地區餐飲服務行業、家政服務業等企業招聘粵菜師傅、家政服務人員、技術工的空缺崗位信息,積極面向參加了技能培訓的學員及有相關就業意愿、具備相關技能的求職人員開展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政策咨詢等就業服務。建立粵菜師傅、家政服務人員等崗位信息庫,對有求職意愿的,優先向本地區用人單位推薦,促進市場供求對接匹配,助力參訓勞動者實現更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