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圃,建制于清朝,原屬樂昌縣依化鄉的皈下都。在清朝時期,是樂昌縣治派出管理慶云、白石、塘村的司官衙門,因其駐地在黃圃司,故后慣稱黃圃。
黃圃,既是樂昌北部重鎮之一,又是進出湖南、東南之要隘。其東北面與湖南省汝城縣、江西省相通衢,是京都來粵之捷徑,歷史上就是湘粵交界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在黃圃境內,歷史上曾有七條重要的古道。
4月10日下午,黃圃鎮鎮長歐志勇陪同樂昌市博物館館長歐倫彬、邱衛平一行5人前往郴樂古道(郴州至樂昌)進行考究工作,同行的還有黃圃鎮文化站站長楊華、鎮中心學校退休老師歐漢輝,據村民反映該古道在我鎮區內尚有約2.5公里保存完好。
郴樂古道(郴州至樂昌),全稱約二百二十華里,黃圃人叫郴州大道,又有“楚粵孔道”之名。名稱之異,則是處在地理位置上的鄉人習慣說法不同。依據中原往嶺南之走向,稱郴樂大道為好??v觀歷史資料,郴樂古道,歷來是中原通往嶺南的捷徑,是重要的交通主道。在古代軍事上必走之近道,官員赴任、述職往返必走之路。據老人說:近百余年中,仍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之重要途徑。南下是茶油、糧食、土特產等,北上是海鹽、布匹、廣貨之類,是南來北往的交通運輸主動脈。
(郴樂古道路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