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又稱“道情”,有時也稱仙戲,老百姓叫“梆梆筒子”,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在樂昌,則起源于樂昌民間圈地作場而演唱的燈彩歌舞——“踩矮臺唱調子”。清代中葉已流行于樂昌的城關四鄉等地,早期的演出活動,文獻記錄可見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0年)的《樂昌縣志·風俗》述:“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戲劇”?!扒甯杓惫埽?達曙洋洋,扮魑魅侏儒之像,以衣飾相麗,沿市婆娑,類古之儺者。”延至清代中葉,已出現以此為職業的班社。據三溪瑯頭村《鄺氏族譜》所錄“下手戲臺碑志”云:海、澄、清三房子弟,為春祈秋報,增娛鄉里,曾“不為勢阻,資管弦以邀,”組建了“余慶堂”班社,并登上新建戲臺,“創為扮演”。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工作者和業余愛好者則不斷收集、整理、移植、改編和創作,豐富了樂昌漁鼓的表現內容,促進了這一地方戲曲的發展。
樂昌漁鼓表演
樂昌漁鼓主奏樂器為漁鼓(又稱“道筒”,一種用竹筒蒙上蛇皮或豬尿泡制作而成的樂器)、簡板、杯、碟。演奏時,其中一人左手懷抱漁鼓筒,執簡板擊節,右手三指叩擊漁鼓打花;另一人則手拿杯、碟伴隨著漁鼓和音樂聲有節奏地輕輕撞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所唱的曲子名曰“漁鼓調”。傳統曲目有《三姑記》《紫姑記》《珍珠塔》《勸世歌》《張春打樓》《曬繡鞋》等。演唱形式則有走唱、坐唱、表演唱等形式,其舞臺演唱語言為樂昌坪石鎮的官話。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和業余愛好者不斷收集、整理、移植、改編和創作,豐富了樂昌漁鼓劇目的表現內容,促進了這一地方戲曲的發展。2006年至今,我市精心打造的漁鼓說唱《山村調解員》、漁鼓表演唱《村官老林》榮獲廣東省第五、第六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編劇、導演、作曲、演員演出等六項金獎,而且還作為文藝精品一同送戲下鄉,讓普通老百姓享受到精品藝術帶來的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從此,樂昌漁鼓的創作和表演進入了巔峰時期,成為樂昌文化的一大品牌。
樂昌漁鼓源于民間,扎根于民間,至今已有350多年歷史。其劇本取材廣泛,語言幽默詼諧,曲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流暢,表演藝術獨具特色,為廣大民眾解除了勞累和生活中的煩惱與憂愁,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2013年,傳統曲藝《樂昌漁鼓》被列為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