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樂昌市政府門戶網站歡迎您!               今天是:
智能機器人 | 網站無障礙 | 適老版 | 手機版
| 簡體版 | 繁體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樂昌 > 旅游樂昌 > 魅力樂昌

追尋父輩足跡 他在坪石踏上了一場時空之旅

  剛剛過去的周末(3月2日),參加完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舉辦的學術交流活動后,藝術家許幸之之子許國慶追尋父輩足跡,踏上了一場時空之旅,重溫父輩抗日戰爭時期在粵北的教學和藝術活動,緬懷“坪石先生”賡續中華文明之火種、投身救國道路的愛國熱情。

圖片

  經歷了連日來的寒風料峭,當天一早驟然放晴,濃濃春意撲面而來。許國慶在樂昌市文旅部門人員的陪同下,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坪石管埠村的“詩音漫道”,這里也是他父親許幸之寫生畫作《紅葉山村》的素材來源。

圖片

  許國慶:這條路是1943年許幸之和馬思聰曾經漫步過的地方,陽光斜射進來照到地上的松針,我們踏在松軟的松針鋪成的小道上,感覺好像回到八十多年前,他們在抗戰的烽火背景下,漫步在這條小道上所展現的情景。

  同樣受聘于中山大學師范學院,兩年的教學生涯讓許幸之、馬思聰結成了知心朋友,當年那場黃昏的松林小徑“詩音漫步”,兩位藝術大家相互交流了許多關于音樂、繪畫、詩歌、文學思想、電影等方面的個人感悟。他們的身影已融入歲月長河,而今一行人重溫當年路線,看著四周的景色頗有感觸,仿佛再現歷史時空,兩位藝術大家的思想碰撞之旅猶在眼前。

圖片

  許國慶:像我父親許幸之,還有馬思聰、洪深等著名的文化人,在這里開創了他們自己的事業,在抗戰的烽火中始終堅持教書育人。他們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山川自然的阻隔不能得到外邊的最新信息,但在精神上始終追求獨立自由和愛國的這種情操,他們影響下的學生也是朝著正確的軌道成長起來。

  從管埠村國立中山大學師范學院辦學舊址,到鐵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舊址,再到坪石老街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中師劇場,不覺體累,許國慶都一字一句、逐個細節端詳父親許幸之及其友人的文字、圖片記錄。八十年前的烽火歲月,在樂昌坪石鎮這片熱土,許幸之執教于此,參與排演戲劇《妙峰山》《寄生草》《戲劇春秋》,并發表大量詩歌、散文、小說,留下了許多流淌愛國熱情的文藝成果。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燕郊校區圖書館原館長,許國慶還懷著崇敬的心情步入定友圖書館,他認為,杜定友與圖書館同仁盡最大力量保存和建設了抗戰中的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為師生和民眾提供寶貴的精神食糧,為戰爭歲月的教育研究和知識文化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片

  許國慶:我們今天回顧這一段歷史,得到一些鼓舞和啟發。廣東省開辟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給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展示了我們的上一輩(坪石先生)他們不畏艱難不畏險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建設人才,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棟梁之才。特別是年輕人,我希望他們到這個地方來走一走、看一看,重溫一下先賢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發揚光大這種精神,為現在的建設事業多盡一些力量。

  廣東曾有眾多學校在烽火中堅持辦學,把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挖掘并講述出來意義重大,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珍惜。近年來,廣東省立足帶動鄉村振興發展,啟動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考古發掘、歷史研究、遺址遺跡及歷史場景修復再現等一系列活化利用建設,明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是鮮活的思政課堂、統一戰線的教育基地乃至中國學科史的溯源地,把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作為我省推進教育、文化、旅游、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據了解,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已發掘保護了塘口天文臺舊址、觀音堂野馬軒、廣同會館等120多處歷史遺址,接待來自包括粵港澳及國際游客在內的研學者超30萬人次,基地還聯動古驛道、綠道、碧道等,為“百千萬工程”注入了強勁動能。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